1965年,印尼政府被军政府推翻,那些反对军事独裁的人都被认定为“共产党人”,并遭遇了血腥屠杀,一年之内,就有超过100万“共产党人”丧命,其中就包括农民还有一些当地的华人。本片的主角Anwar Congo和他的朋友们就参与了当年的屠杀活动,他如今是印杀活动,他如今是印尼最大的准军事组织Pemuda Pancasila的元老人物。Anwar和他的朋友接受导演的邀请,在镜头前重新演绎当年他们是如何处死那些“共产党人”的,他们通过拍摄电影的方式,重现了当年的场景,再次拿起了那些沾满鲜血的用来勒死人的铁丝。Anwar讲述了他的故事,其中就包含着他年轻时候对美国黑帮电影的喜爱,而他所属的准军事组织Pemuda Pancasila虽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,恰恰也被人视为印尼最大的黑帮......
创作背景
1965年,印尼发生“930政变”,它引发的针对印尼共产党的屠杀
杀戮演绎
使50万-100万人死于非命。这场政治大屠杀在印尼人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,然而由于年代久远、事件起因纷繁复杂、加之中印两国政府对此事一贯的“冷处理”态度,这一事件并不为大多数人熟知。2001年,纪录片导演约书亚·奥本海默前往印尼拍摄一部关于印尼血汗工厂的纪录片《全球化的磁带》,在无意间听工人们聊起了1965年的屠杀。令奥本海默感到吃惊的是,所有的受害人家属在谈及此事时都小心翼翼吞吞吐吐,而当年的刽子手们却争相在他这个西方人面前炫耀自己当年的“功绩”。奥本海默完全被“吓”到了,开始为屠杀题材收集资料,他认为自己有种使命感去完成它。他开始大量采访印尼的村民、官员和军人,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在这个庞大题材中选择最恰当的切入角度 。
角色原型
该片的主角安瓦尔·冈戈,是印尼最大的准军事组织“五戒青年团”(PemudaPancasila)的元老人物。“五戒青年团”是1965年的一个民间组织,它在屠杀开始后组织了敢死队,这一组织在80年代发展为民兵组织,初始活动区域在苏门答腊岛北部,安瓦尔本人是当时屠杀时“五戒青年团”的领导人,他和他的朋友们就参与了当年的屠杀活动,仅他自己就亲手杀死了超过1000人。
片名含义
影片的英文名为"the Act of Killing",这个名字有着三重含义:“Act既代表行为,也代表表演——刽子手们在表演他们当年的杀戮行为;与此同时,它还有灭绝、清洗的意思,在屠杀开始后,印尼的大量文献电影都被当做共党宣传品而毁于一旦,所以,这还是一场对文化、思想、社会的全面清洗。 ”
拍摄过程
安瓦尔邀请来了当年的同伙,行刑队长赫曼·科托参与拍摄,按照导演的“设计”进行情景再现。他们最初以为导演要拍摄一部为他们当年的“事迹”树碑立传的电影作品,幻想自己真的在拍摄电影,甚至扬名天下。因此,他们面对镜头吹嘘自己当年的杀人行为时,丝毫不觉得愧疚,反而津津乐道。赫曼.科托甚至主动找来群众演员,配合他们进行场景再现 。
奥本海默在拍摄期遭受过“五戒青年团”的阻挠,更多的受害者家属在面对镜头时噤若寒蝉;而愿意出演的“五戒青年团”成员,也不时流露出地痞流氓的本性,影片中低俗的举止不断出现,这些都被镜头记录下来。导演一方面意识到了这个帮派组织在当地强大的影响力,一方面他也将这些受害人的调查与缄默收集起来,成为了他另一部纪录片《沉默之像》的题材